专家解读丨中国新型储能:从规模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近期,国家能源局重磅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报告研究了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形势,全面梳理了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情况,展望了2025年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并总结了2021—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发展大事记。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技术,新型储能已成为能源革命与“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点。报告从顶层设计、发展瓶颈与战略布局等方面提出相关工作部署,为“十五五”时期新型储能产业提质增速奠定坚实基础。
一、顶层设计与产业实践双向赋能:规模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一)政策体系全面构建,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发展新动能
国家层面将新型储能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其在电力系统调节中的法律定位,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列为重点任务。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出台《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从并网调度、市场机制、技术攻关等维度形成“规划—标准—市场”的政策闭环。地方层面,山东、广东等17个省份装机规模突破百万千瓦,通过容量补偿、现货市场等机制创新,构建了“省级统筹—地市落地—项目示范”的实施体系。
(二)装机规模跃居全球首位,技术多元化格局初步成型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年均增速超130%,“十四五”以来规模增长20倍。技术路线呈现“锂电池主导、多技术并行”特征:锂离子电池占比96.4%,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10万千瓦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投运,钠离子电池储能、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新型水系储能等创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单站规模向10万千瓦以上、时长2小时以上集中,华北、西北地区装机占比超55%,华东地区增速突出,新增装机占比提升8.6个百分点。
(三)技术创新突破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初具雏形
锂离子电池储能实现500安时大容量电芯量产,循环寿命达1.5万次,浸没式液冷技术实现温差<2℃,安全性能大幅提升;压缩空气储能攻克30万千瓦级盐穴储气技术,全钒液流电池电堆功率密度提升两倍。产业规模方面,2024年储能锂电池产量2.6亿千瓦时,总产值超1.2万亿元,正极材料、隔膜等关键材料产量同比增长超2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逐渐回落并趋于稳定,电芯价格整体稳步下降,带动储能系统造价下降25%-44%。
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挑战
(一)成本下降面临边际效应,经济性模型待优化
尽管锂离子电池储能造价较2023年下降25%,但长时储能(4小时以上)初始投资仍高,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成本约锂离子电池的1.6-2.5倍。可再生能源电价波动、容量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导致部分项目内部收益率低。此外,新型储能在电网替代、需求侧响应等场景的价值核算体系尚未健全,制约多元化商业模式创新。
(二)标准执行与实施监管需加强
当前新型储能标准覆盖电化学储能较多,如国标《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GB/T 36547-2024)》等新规强化了安全要求,已覆盖储能电站核心风险点,但执行差距折射出标准落地中的系统性挑战。唯有通过“标准-监管-资源”三重发力,方能破解地方落实困局,避免安全事故重演,方能实现高安全、低成本、真实用的电池技术和产品。国际标准互认不足,制约我国储能技术装备“出海”,如欧美对构网型储能的并网规范存在差异。
(三)产业链存在薄弱环节,协同创新待强化
锂离子电池储能的电解液、隔膜等材料虽实现国产化,但高端产品(如耐高温隔膜)仍依赖进口。产学研协同存在“重研发、轻工程”现象,装备制造与项目运营的协同效率有待提升。
三、引领全球储能新范式: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路径
(一)构建技术创新“金字塔”,突破长时储能瓶颈
聚焦“短时长—中长时—超长时”全场景需求,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推动锂离子电池向宽温域(-40℃-60℃)、长寿命(2万次循环)升级,加快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产业化;突破10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10小时以上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推动长时储能系统成本下降。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设“材料—装备—系统—应用”全链条创新平台,在青海、新疆布局百兆瓦级构网型储能示范项目,验证新型储能对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支撑能力。
(二)完善市场机制“组合拳”,释放多元价值空间
推动全国统一的容量补偿机制落地,建立“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三位一体收益模式,允许新型储能通过“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探索“储能租赁”“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研究新型储能对电网投资的替代效益,在配电网瓶颈区域推广“储能替代变电站”应用,加快实现新型储能参与电网规划的经济性评估体系全覆盖。
(三)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构建双循环生态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储能技术标准国际化,主导制定《构网型储能系统技术规范》等国际标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沙特、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布局“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输出全链条解决方案,确立我国在全球储能产业的主导地位。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储能项目,带动中国储能技术和装备的输出,实现从产品输出向技术、品牌、服务输出的转变。
新型储能已成为我国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领域,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的深度融合,更需政策机制与市场环境的系统优化。展望“十五五”,随着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角色从“调节工具”向“系统枢纽”转变,安全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提升,综合成本显著降低,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陈军)
来源:国家能源局